城市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城市融入——基于新媒体实践的行动研究
流动儿童是当下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议题中具有重要关注价值的群体,其身份的城乡二元对立使得他们面临无法返乡也难以融入城市的困境。本文以列斐伏尔提出的三元空间理论为理论依据,以行动研究为方法,选取西安市碑林区Y小学四年级三班19名流动儿童作为参与者,研究者带领他们进行
流动儿童是当下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议题中具有重要关注价值的群体,其身份的城乡二元对立使得他们面临无法返乡也难以融入城市的困境。本文以列斐伏尔提出的三元空间理论为理论依据,以行动研究为方法,选取西安市碑林区Y小学四年级三班19名流动儿童作为参与者,研究者带领他们进行
22日星期五至23日星期六的晚上,在巴黎十四区,这对伴侣乘坐有轨电车(tramway)回家,其中的年轻女子遭另一名乘客骚扰和辱骂,她的男友和对方打了起来,结果胸部和腹部被对方刺了五刀,严重受伤,被紧急送往巴黎十五区的乔治·蓬皮杜欧洲医院(Hôpital eur
现实土壤:战后资本主义城市化加速,催生郊区化蔓延、居住隔离、空间剥夺等问题(如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揭示的城市规划弊端),迫使学界重新审视空间的社会属性。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写下了近七十部论著和大量文章,他早期原创性地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实现了异化理论从宏观政治经济关系向微观社会生活的转换,并且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了观察历史的时间线索向空间生产逻辑的转换,后者
身体是多元的,其内涵不断扩充,在不同层面有着丰富意义。身体不仅有生物学意义的感觉、知觉、情绪的存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身体的存在是许多力量交杂其中的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场域之内。1身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形式,不断接受强化文化中的规则与社会等级制
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1901-199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法国现代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潮的鼓动者,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领航人。在空间化的思潮中,他所做出的贡献具有奠基意义。空间理论的产生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运动的突飞猛进,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入空间时代,空间生产模式也由先前的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列斐伏尔面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生产现象,用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空间生产过程及其问题作了解读,形成了“空间生产”思想。列斐伏尔